川派建筑在中华六大建筑派别中是一个较为小众的存在,它不如皖派优雅,不如苏派古朴,亦不如京派尊贵,论温情更是比不上闽派建筑,也不具有晋派建筑的深沉元素,但却是六大建筑派系中最为包容的一个建筑派别。
川派建筑的尊贵,在于它融合多民族智慧的吊脚楼,作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,依山靠河就势而建,丝檐走栏自成一派,看似随意却十分考究,成为千年民族文化的传承。
川派建筑,即流行于四川、云南、贵州等地的一种建筑风格,为当地少数民族特有的建筑风格。因云贵川地区少数民族居多,这些少数民族在古时入川时根据当地地理位置因地制宜,创造出多元且充满生活智慧的建筑,从而形成了具有多民族包容文化的川派建筑。
在川派建筑中以傣族竹楼、侗族鼓楼、川西吊脚楼,最具鲜明特色。
傣族竹楼是分布在云南地区的傣家人世代居住的居所,也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,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。竹楼以美观的楼顶而闻名,在传说中被称为"诸葛亮的帽子"。
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,主要用竹子建造,下层高约七八尺,四无遮栏,牛马拴束于柱上。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,用竹篱隔出主人卧室并兼重要钱物存储处;其余为一大敞间。楼中央是一个火塘,日夜燃烧不熄。竹楼具有冬暖夏凉、防潮防水防震的特点。楼室高出地面若干米,潮气不易上升到室内,水也淹不到楼室上。竹楼为四方形,楼内四面通风,夏天凉爽,冬天暖和。傣家人喜欢在竹楼周围载凤尾竹、槟榔、芒果、香蕉等,使村寨充满诗情画意。
侗族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,座座鼓楼高耸于侗寨之中,巍然挺立,气概雄伟。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,瓦檐上彩绘或雕塑着山水、花卉、龙凤、飞鸟和古装人物,云腾雾绕,五彩缤纷,侗寨风光可谓十足。
在贵州地区的侗乡村寨中,我们总能找到侗族鼓楼的身影。侗族鼓楼以她独特的身姿矗立在各个侗乡村寨里,其所具有的独特的建筑形式使其被学者誉为"南方建筑的教科书"、"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"。
川西吊脚楼,也叫“吊楼”,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,呈虎坐形。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,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。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,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。吊脚楼有很多好处,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,又能防毒蛇、野兽,楼板下还可放杂物。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,优雅的“丝檐”和宽绰的“走栏”使吊脚楼自成一格,被称为巴楚文化的“活化石”。
不论是何种建筑派别,都离不开匠人们历时数年的精心雕琢,一砖一瓦之时,一榫一卯之间,一转一折之际,都凝结着匠人文化的精粹。不仅集中国古韵之大美,更以原汁原味的中式建筑特色,凸显着属于中国独一无二的繁华盛景,这,何尝不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!